找到相关内容12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销释金刚科仪义理初探

    宋代理学与佛学教化下的作品,一方面极力发挥大乘佛教真空的玄义,契入理学心性的会通,一方面又将出世的修炼方法转用于待人处事的现实生活中,强调根本归宿的“解脱”。“解脱”是金刚科仪关心与思考的主题。故金刚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948139.html
  • 浅释“正念”与“四念处”

    。  4. 在待人处事、世间法上,我们必须要有包容心;包容之余,我们内心要清楚的厘清,什么是宗教信仰?什么是本土佛教(流变的佛教)?什么是世尊教导的端正法?包容之余,我们应该热诚、勇敢、正向、直向地契...

    陈慈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852417.html
  • 试论“国际佛光会之禅净密三修法会”对宗派融合之意涵

    ”,进而将修行净化身口意的功夫,应用在生活上,去除烦恼、待人处事圆融。甚而将求生净土的远程目标,化为当下即是净土、人成即佛成的理想。  其实,宗派并无高下,唯其所应之众生根机不同,而予以不同的佛法利益...

    释妙端、释有容、释有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5270317.html
  • 禅意三题

    随遇而安,知足常乐,就能将忧喜置之度外,洒脱自在地生活。修“随缘行”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落实在待人处事中,落实在遇缘应物中。我们的在家教友有机会来这里参加禅七,这也是一种缘,没有缘是来不了。在禅七...

    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4471047.html
  • 妄语及其果报的公案说明

    业力甚深不可思议,果随业转,就象谷响回应声音一样,传出去什么,就会回应什么,丝毫不会错。我们如何待人处事,反过来会得到同类的回报,这叫领受等流。认识这个道理之后,就会知道对待宇宙万物的方式与人生成败关系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妄语|果报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17270288278.html
  • 大般涅槃经与佛教末法

    ,这五年来也累积了许多经验。为什么我们不把征才的标准订高一点,如学历要专科以上毕业……等,那是因为,一个人的人品、个性、工作态度、待人处事以及慧命等,是与学历没太大关系的。而且众生皆有佛性,佛法是平等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教育|末法|大般涅槃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0611238460.html
  •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

    “ 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 ” 。 3 、 待人处事应是宽容的、奉献的,应该随时随地与人广结善缘。佛教中讲: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。应布施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应爱语,就是用柔和的语言,不能用粗鲁的语言、讽刺的语言去待人接物。要善于与人共事,潜移默化地去感化他人。 4 、 最后是利行。禅者所有的行为都应给大众带来快乐才行。 “ 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 ” 。   一个禅者,处处...

    湛如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4451604.html
  • 大般涅槃经与佛教末法

    年来也累积了许多经验。为什么我们不把征才的标准订高一点,如学历要专科以上毕业……等,那是因为,一个人的人品、个性、工作态度、待人处事以及慧命等,是与学历没太大关系的。而且众生皆有佛性,佛法是平等的,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0053384.html
  • 佛法的不共理则──因缘:《□帝经》

    艰深难懂的大道理。然而,要能在自己的身、心活动中;待人处事上彻底地实践、体证,实际上却又是那么地遥不可及。如《大因经》(九七)中,阿难说:“此缘起甚奇、极甚深,明亦甚深,然我观见:至浅至浅。”然而佛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2153547.html
  •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——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

    。而应将自己所学到的,即使是少分的佛法,活用在日常的待人处事中,以言语、身行来表现佛法的智慧与慈悲,这无疑更能使人对佛教生信。若有大心居士,发心弘扬正法,也应在人间正行的基石上,谨守在家居士的分际,而...

    传道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890904.html